1、建设项目基本信息
企业基本信息
建设单位名称: 建设单位代码类型: 建设单位机构代码: 建设单位法人: 建设单位联系人: 建设单位所在行政区划: 建设单位详细地址:
**** | |
****0900MA5NHG441H | 王树新 |
陈晓峰 | **壮族自治区**市**县 |
**壮族自治区**市******收费站 |
建设项目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项目代码: 项目类型: 建设性质: 行业类别(分类管理名录): 行业类别(国民经济代码): 工程性质: 建设地点: 中心坐标: ****机关: 环评文件类型: 环评批复时间: 环评审批文号: 本工程排污许可证编号: 排污许可批准时间: 项目实际总投资(万元): 项目实际环保投资(万元): 运营单位名称: 运营单位组织机构代码: 验收监测(调查)报告编制机构名称: 验收监测(调查)报告编制机构代码: 验收监测单位: 验收监测单位组织机构代码: 竣工时间: 调试起始时间: 调试结束时间: 验收报告公开起始时间: 验收报告公开结束时间: 验收报告公开形式: 验收报告公开载体:
****至**高速公路 | |
| |
2021版本:130-等级公路(不含维护;不含生命救援、应急保通工程以及国防交通保障项目;不含改扩建四级公路) | E4812-E4812-公路工程建筑 |
| **壮族自治区**市**县,**壮族自治区**市**县,**壮族自治区**市**县,**壮族自治区**市**市 **壮族自治区 **市 **县 请填写详细地址! |
经度:109.50662,110.64482 纬度: 22.22417,22.2173 | ****生态环境厅 |
| 2021-01-21 |
桂环审〔2021〕21号 | 无 |
| ****487.3544 |
6959.5 | **** |
****0900MA5NHG441H | ****集团有限公司 |
914********226573F | ******公司 |
914********542539W | 2022-12-29 |
| |
2025-02-24 | 2025-03-24 |
| http://www.****.com/html/comnews/3873.html |
2、工程变动信息
项目性质
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实际建设情况: 变动情况及原因: 是否属于重大变动: 是否重新报批环境影响报告书(表)文件:
规模
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实际建设情况: 变动情况及原因: 是否属于重大变动: 是否重新报批环境影响报告书(表)文件:
主线:四车道,设计车速120km/h;连接线:两车道,**西连接线和**南连接线设计车速80 km/h,石窝连接线设计速度60km/h。主线长125.654km,连接线总长13.179km。 | 主线:四车道,设计车速120km/h;连接线:两车道,**西连接线和**南连接线设计车速80 km/h,石窝连接线设计速度60km/h。 |
主线长度不变,连接线总长增加0.004km,占总长度的比例为 0.004/(125.654+13.179)=0.003%<30% | |
|
生产工艺
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实际建设情况: 变动情况及原因: 是否属于重大变动: 是否重新报批环境影响报告书(表)文件:
(1)项目桩号K7+400~K10+915、K10+985~K12+360等共计7 段及那林互通部分匝道共约 14.905km穿越****自然保护区实验区。(2)K61+100-K63+750段长约2.65km路段穿越三滩镇三滩村大水坑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3)K7+900-K9+600段共约1.7km路段穿过那林镇珊瑚村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4)K87+260-K87+700段计440m穿越**县乌石镇月垌村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5)K88+780-K88+880段计100m穿越初步划定未批复的**县乌石**东村陆姑屯水源地一级保护区水域及陆域;K88+550-K88+780段及K88+880-K89+130段共计480m穿越水源地二级保护区陆域。 | (1)项目主线共5段总长4.52km穿越****自然保护区实验区。(2)K61+100-K63+750段长约2.65km路段穿越三滩镇三滩村大水坑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3)K7+900-K9+600段共约1.7km路段穿过那林镇珊瑚村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4)K87+260-K87+700段计440m穿越**县乌石镇月垌村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5)建设单位已按照环评要求对水源地进行置换。由建设单位出资,******工作站组织实施了水源地搬迁工作,新取水口位于K88+890左侧103m,水源地类型为地下水。 |
(1****自然保护区范围发生调整,****自然保护区位置和长度发生变化,穿越段实际路线与环评阶段一致。穿越自然保护区的位置及长度发生变化,非项目变动导致。 (2)环评阶段项目穿越的**县乌石**东村陆姑屯水源地保护区划定方案未获得批复,项目已按照环评要求对水源地进行了替换。 | |
|
环保设施或环保措施
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实际建设情况: 变动情况及原因: 是否属于重大变动: 是否重新报批环境影响报告书(表)文件:
无野生动物迁徙通道功能和水源涵养功能的桥梁;评价提出了设置声屏障17180米,换装隔声窗 8110平米。 | 无具有野生动物迁徙通道功能和水源地涵养功能的桥梁;项目实际设置声屏障 15094m。 |
沿线敏感点噪声监测结果达标。按校核中期预测交通量对主要噪声防治措施的复核结果,噪声防治措施满足相应标准要求 | |
|
其他
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实际建设情况: 变动情况及原因: 是否属于重大变动: 是否重新报批环境影响报告书(表)文件:
(1)项目穿越****自然保护区。 (2)项目穿越三滩镇三滩村大水坑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那林镇珊瑚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县乌石镇月垌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乌石**东村陆姑屯水源地。临近三滩镇大旺村大坡、荔枝塘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3)项目穿越**县那林镇、**县亚山镇城镇规划区。 (4)评价区共有声环境敏感点126处。 | (1)项目穿越****自然保护区。 (2)项目穿越三滩镇三滩村大水坑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那林镇珊瑚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县乌石镇月垌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临近乌石**东村陆姑屯水源地、三滩镇大旺村大坡、荔枝塘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3)项目穿越**县那林镇、**县亚山镇城镇规划区。 (4)调查范围有声环境敏感点131处,其中因项目变动导致新增声环境敏感点1处。 |
(1)路线横向位移未超出200米。 (2)项目调查****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等生态敏感区,未出现新的城市规划区和建成区。 (3)项目变动新增声环境敏感点1处,达到原敏感点数量的0.79%<30%。 | |
|
3、污染物排放量
污染物 现有工程(已建成的) 本工程(本期建设的) 总体工程 总体工程(现有工程+本工程) 排放方式 实际排放量 实际排放量 许可排放量 “以新带老”削减量 区域平衡替代本工程削减量 实际排放总量 排放增减量 废水 水量 (万吨/年) COD(吨/年) 氨氮(吨/年) 总磷(吨/年) 总氮(吨/年) 废气 气量 (万立方米/年) 二氧化硫(吨/年) 氮氧化物(吨/年) 颗粒物(吨/年) 挥发性有机物(吨/年)
0 | 0 | 0 | 0 | 0 | 0 | 0 | |
0 | 0 | 0 | 0 | 0 | 0 | 0 | |
0 | 0 | 0 | 0 | 0 | 0 | 0 | |
0 | 0 | 0 | 0 | 0 | 0 | 0 | |
0 | 0 | 0 | 0 | 0 | 0 | 0 | |
0 | 0 | 0 | 0 | 0 | 0 | 0 | / |
0 | 0 | 0 | 0 | 0 | 0 | 0 | / |
0 | 0 | 0 | 0 | 0 | 0 | 0 | / |
0 | 0 | 0 | 0 | 0 | 0 | 0 | / |
0 | 0 | 0 | 0 | 0 | 0 | 0 | / |
4、环境保护设施落实情况
表1 水污染治理设施
序号 设施名称 执行标准 实际建设情况 监测情况 达标情况
1 | ****服务区污水出来设施 | 《城市污水再生利用 城市杂用水水质》(GB/T18920-2002)中城市绿化标准 | ****服务区上下行各建设1套处理规模为120吨/天的地埋式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处理工艺为AAO+ MBR | ****服务区污水出来设施出口监测水质,连续监测2天,每天4次,监测因子为pH值、浊度、溶解性总固体、BOD5、氨氮、铁、总大肠菌群 | |
2 | 地埋式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 |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一级标准 | ****服务区、****服务区上下行各设置 1 ****处理站,采取二级生化处理工艺,处理规模为120t/d;****收费站、那林收费站、****收费站、****收费站、****收费站、****收费站均设置 1 ****处理站,采取二级生化处理工艺,除**西的处理规模为30t/d外,其余均为6t/d | ****服务区、****收费站、****收费站污水出来设施出口监测水质,连续监测2天,每天4次,监测因子为pH值、SS、CODCr、BOD5、氨氮、石油类、动植物油 | |
表2 大气污染治理设施
序号 设施名称 执行标准 实际建设情况 监测情况 达标情况
1 | 油烟净化器 | 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试行)(GB18483-2001) | 服务区、****管理所使用的能源为电能和天然气,各食堂均已配套油烟机,食堂油烟经过滤后通过烟气管道引至楼顶排放 | 无 | |
表3 噪声治理设施
序号 设施名称 执行标准 实际建设情况 监测情况 达标情况
1 | 声屏障 | 《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4a 类、4b 类、2类标准 | 建设声屏障15094延米 | 对公路沿线53处代表性声敏感点进行交通噪声监测,连续监测2天,每天监测4次,昼间2次,夜间2次,每次监测20min | |
表4 地下水污染治理设施
序号 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验收阶段落实情况 是否落实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1 | ****收费站等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做好防渗设计及施工。 | ****收费站等污水收集管道密封,污水处理设施采用一体化装置,并设置了垫层,减少了沉降导致渗漏的可能性。 | |
表5 固废治理设施
序号 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验收阶段落实情况 是否落实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1 | 营运期公路沿线的固体废弃物由养护工人进行收集,生活垃圾设置带封盖的垃圾收集设施,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后,定期运输至沿线城镇垃圾填埋厂处置。机械维修产生的废机油需按危险废物环境管理要求进行储存、转运、处置。 | 营运期公路沿线的固体废弃物由养护工人进行收集,沿线设施设置了垃圾桶及加盖的垃圾池,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后,定期运输至沿线城镇垃圾填埋厂处置。目前服务区维修车间暂未投入使用,后续车辆维修产生的废矿物油等危险废物,按危险废物环境管理要求进行储存、转运、处置。 | |
表6 生态保护设施
序号 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验收阶段落实情况 是否落实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1 | 为了减缓交通噪声对沿线声环境影响,降低营运期车辆对野生动物跨越公路可能产生的碾压致死伤,需进出保护区处设置提示牌、限速禁鸣标志牌。进入保护片区路段前设置“您已进入****自然保护区,请减速慢行”等字样标志牌,驶出保护区路段后设置“你已驶出****自然保护区”等字样标志牌。标注牌设置位置在桩号K7+400、K24+900处。 | ****自然保护区路段设置了警示牌、限速标志牌和应急处理流程告示牌。 | |
表7 风险设施
序号 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验收阶段落实情况 是否落实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1 | 在穿越水源保护区路段两端和桥梁醒目位置设置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标志牌及限速牌。敏感水体路段(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水源地等)设置路面/桥面径流收集系统,配备环境应急应急物资;根据桥、路面坡度设置沉淀池+应急事故池,不得向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排放污水;桥梁、路基两侧设置加强型防撞栏。 | 项目在穿越水源保护区路段两端和桥梁醒目位置设置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标志牌及限速牌。在穿越那林镇珊瑚村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和跨越九洲江路段设置了路面/桥面径流收集系统,根据桥、路面坡度设置了沉淀池+应急事故池,未向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排放污水,并在穿越水源保护区和跨越九洲江路段桥梁、路基两侧设置了加强型防撞栏。建设单位设置了5处环境应急物资库,并配备了满足应急要求的环境应急物资。 | |
5、环境保护对策措施落实情况
依托工程
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验收阶段落实情况: 是否落实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环保搬迁
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验收阶段落实情况: 是否落实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环境管理,**县乌石**东村陆姑屯饮用水水源地完成置换后,桩号K88+550~K89+130路段方可开工建设;三滩村汤耙岭组供水管道投入使用后,天池山特大桥方可开工建设。 | 项目加强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环境管理,建设单位已按照要求对**县乌石**东村陆姑屯饮用水水源地进行了置换;三滩村汤耙岭组停用了天池山特大桥桥下饮用取水点,附近村民已采取打井取水方式取水。 |
/ |
区域削减
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验收阶段落实情况: 是否落实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生态恢复、补偿或管理
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验收阶段落实情况: 是否落实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1)严格控制施工占地,按照施工边界进行施工,不得随意扩大施工范围;加强施工管理、宣传教育,禁止随意砍伐林木或捕杀保护动物;优化施工方案,尽量减少施工噪声对鸟类及哺乳类野生保护动物的惊扰。 (2****学校、****自然保护区等环境敏感区路段道路两侧进行专业景观设计,采取乔木间密植灌木、藤本和草本等来减轻拟建公路车辆噪声、尾气和灯光的影响,保持项目绿化工程与周边景观相协调。优先使用对现有公路沿线分布外来物种有较强抑制作用的本地物种作为绿化物种,禁止使用国家公布的外来入侵性物种进行工程绿化;施工过程中应减少临时占地数量,降低外来物种入侵风险。 (3)对距离施工地点较近的重点保护植物进行挂牌保护并设置围栏,运营期设置防撞护栏进行保护。施工过程中如发现占地范围内分布有重点保护植物,应优先考虑路线避让原地保护措施,在路线避让技术或环境影响不可行的情况下方可考虑就近移栽保护;施工便道应远离重点保护植物。 (4)两栖类保护动物虎纹蛙、泽陆蛙可能分布的桩号K43+500~K44+600、K70+200~K70+700路基段、蟒蛇等爬行类保护动物可能分布的桩号K24+300~K26+400、K61+300~K63+100路基段,在下步设计中优化涵洞设置,进一步降低公路阻隔影响。褐翅鸦鹃、白鹇、原鸡、小鸦鹃、环颈雉等不善飞行鸟类出现概率较大的桩号K22+000~K33+000、K60+000~K64+500路段,应在其路基两侧种植乔木+马甲子等灌木形成乔木层和林下茂密刺篱,以提高褐翅鸦鹊等鸟类穿越公路的飞行高度。赤腹松鼠、中华竹鼠、豹猫等哺乳类保护动物可能分布的桩号K25+500~K28+700、K61+900~K63+500路段施工阶段进行爆破作业时,合理安排一次起爆量及爆破作业时间,减轻对动物的惊吓影响。 (5)对开发建设过程中剥离的表土,应当单独收集和存放,符合条件的应当优先用于土地复垦、土壤改良、造地和绿化等。弃渣场完成使用后,及时开展复耕或植被恢复。 | (1)项目严格控制施工占地,按照施工边界进行施工,未随意扩大施工范围;项目参建单位加强施工管理、宣传教育,未随意砍伐林木或捕杀保护动物;项目优化施工方案,尽量减少施工噪声对鸟类及哺乳类野生保护动物的惊扰。 (2)****学校、****自然保护区等环境敏感区路段进行专业景观设计,采取乔木间密植灌木、藤本和草本等来减轻拟建公路车辆噪声、尾气和灯光的影响,保持项目绿化工程与周边景观相协调。项目使用对现有公路沿线分布外来物种有较强抑制作用的本地物种作为绿化物种,未使用国家公布的外来入侵性物种进行工程绿化;项目实际临时占地较环评阶段减少674.75亩,降低了外来物种入侵风险。 (3)项目沿线保护植物主要为金毛狗,均位于施工红线外的山坡上,不在扰动范围内,因此未挂牌和设置围栏,保护植物现状生长情况良好,受施工扰动的影响较小,运营期项目沿线均设置有防撞护栏。施工过程中未发现占地范围内分布有重点保护植物,施工便道远离重点保护植物。 (4)项目在桩号K43+500~K44+600路段设置了3处涵洞,K70+200~K70+700设置了1处涵洞,K24+300~K26+400和K61+300~K63+100均为隧道路段,进一步降低了公路阻隔影响。项目K22+000~K33+000、K60+000~K64+500路段路基两侧乔灌木茂密,有利于褐翅鸦鹃、白鹇、原鸡、小鸦鹃、环颈雉等不善飞行鸟类穿越公路。在K25+500~K28+700、K61+900~K63+500路段施工阶段,施工单位在大朴岭隧道、高山肚隧道、岭顶隧道及路基石方爆破作业时,合理尽量减少了一次起爆量及爆破作业时间,减轻了对动物的惊吓影响。 (5)项目共剥离表土80.33万m3,回覆表土51.36万m3,剩余28.97万m3表土堆存于沿线18处表土堆放场(表土剥离存放区)内。本项目实际共设置弃土(石)场43处,均已实施复耕或植被恢复。 |
/ |
功能置换
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验收阶段落实情况: 是否落实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其他
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验收阶段落实情况: 是否落实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6、工程建设对项目周边环境的影响
地表水是否达到验收执行标准: 地下水是否达到验收执行标准: 环境空气是否达到验收执行标准: 土壤是否达到验收执行标准: 海水是否达到验收执行标准: 敏感点噪声是否达到验收执行标准:
7、验收结论
序号 根据《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暂行办法》有关规定,请核实该项目是否存在下列情形:
1 | 未按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及其审批部门审批决定要求建设或落实环境保护设施,或者环境保护设施未能与主体工程同时投产使用 |
2 | 污染物排放不符合国家和地方相关标准、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及其审批部门审批决定或者主要污染物总量指标控制要求 |
3 | 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经批准后,该建设项目的性质、规模、地点、采用的生产工艺或者防治污染、防止生态破坏的措施发生重大变动,建设单位未重新报批环境影响报告书(表)或环境影响报告书(表)未经批准 |
4 | 建设过程中造成重大环境污染未治理完成,或者造成重大生态破坏未恢复 |
5 | 纳入排污许可管理的建设项目,无证排污或不按证排污 |
6 | 分期建设、分期投入生产或者使用的建设项目,其环境保护设施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能力不能满足主体工程需要 |
7 | 建设单位因该建设项目违反国家和地方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受到处罚,被责令改正,尚未改正完成 |
8 | 验收报告的基础资料数据明显不实,内容存在重大缺项、遗漏,或者验收结论不明确、不合理 |
9 | 其他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规章等规定不得通过环境保护验收 |
| 不存在上述情况 |
验收结论 | 合格 |